快生活 - 传播价值、传递关注!

毛泽东诗词七律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创作背景】
  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的亲密战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因长期积劳成疾,不幸在北京病逝,终年61岁。当噩耗传来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们正在开会。毛泽东带头起立默哀。默哀后,他说:罗荣桓同志逝世了,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路线,很不容易啊!罗荣桓同志是很有原则的人,他对敌恨,不背后议论人。党内要有原则,原则精神。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到医院去向罗荣桓的遗体告别。此后连续好几天他一直沉浸在对战友的哀思之中。据他身边的医护人员回忆,那几天,他很少讲话,若有所思;有一天,他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仍然睡不着觉,半夜了还坐在床上写东西。这首悼诗,就是在这样沉痛的心情下写成的。
  【注释】
  〔题〕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8月,参加领导鄂南秋收暴动。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历任红军连、营、纵队党代表。1930年任红四军政委。1932年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1933年起,先后调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等。长征后期于1935年9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领导开辟了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山东主力部队赴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党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特别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记得句〕宋代陶谷《五代乱离纪》记载,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兵败后在洛阳出家为僧,曾在自己的画像上题诗曰:"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按唐代元稹《智度师》诗二首曰:"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栏干望落晖。"所谓黄巢自题画像诗,实系割裂缀合元稹诗并稍加修改而成。黄巢兵败后自刎于泰山虎狼谷,出家为僧一事系传闻失实,诗也出于后人伪托,均不可信。本篇仅作为语典引用。草上飞,谓驰聘作战。
  〔红军句〕每,每每、往往。相违,有两种义项,一是指人的分离,一是指意见的对立。这里可以作双关语理解,谓自己和罗荣桓在红军时期曾有两次因为党内、军内发生意见分歧或路线斗争而不得不暂时离别。按,自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时起,罗荣桓就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武装斗争。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在闽西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毛泽东与另一些人就建军和作战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任二纵队九支队党代表的罗荣桓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后,毛泽东离开了红四军前委书记的领导岗位,到闽西特委指导工作。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一次分离。8月,红四军出击闽中失利。9月下旬,红四军在闽西上杭召开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会上,罗荣桓竭力主张将毛泽东请回来。10月,红四军冒进粤东,遭到较大的损失。11月下旬,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广大指战员的要求,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四军前委主持工作。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撤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改派他去做政府工作。1933年春,罗荣桓也遭到"左"倾机会主义者的排挤,被调离红一方面军。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二次分离。直到长征中,罗荣桓才又回到毛泽东的身边。以上二句,就是对红军时期这些往事的追忆。
  〔长征句〕难堪,难以忍受。
  〔战锦句〕战锦,攻打锦州。方为,才是。按1948年亦即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9月至11月,我东北野战军组织了辽沈战役。战役开始前,敌军分别踞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三个孤立的地区。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先打锦州,切断敌军逃入山海关的咽喉通道,将它们关在东北就地歼灭。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却畏敌如虎,不敢先打锦州,主张先打长春。这样做的后果是将东北敌军赶到华北,既不能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又会给华北战场的兄弟部队增加作战的压力和困难。当时,罗荣桓是东北野战军的政委,他同林彪作了坚决的斗争,保证了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得以全面贯彻,从而取得了全歼东北敌军47万人的重大胜利。在对于全中国的解放有着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是首战;而在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又是最关键的一仗,敢不敢打锦州,直接关系到解放战争的前途,因此毛泽东称它为"大问题"。
  〔斥鷃句〕这句倒装,正常语序是"每闻斥鷃欺大鸟"。见前《念奴娇·鸟儿问答》篇"鲲鹏展翅"句注文所引《庄子·逍遥游》。原典大意是说大鹏鸟因为高飞远举而遭到斥鷃小雀的讥笑。每闻,往往听说。斥鷃,同"斥鴳",鹌鹑之类。欺,侮辱。大鸟,指鹏。
  〔昆鸡句〕昆鸡,《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司马相如《上林赋》曰:"乱昆鸡。"唐颜师古注引三国魏时张揖曰:"昆鸡似鸡,黄白色。"本篇只当一"鸡"字用。长笑,总是讥笑。按俄国克雷洛夫寓言《鹰和鸡》中写道:"在一个夏天的早晨,一只老鹰怡然自得地飞登天空,往高处漫游,往发出闪光的地方飞行,接着,又从云层高处突然下降,落脚在低矮的鸡棚上,歇一歇它的‘鸟中之王’的翅膀。""一只普普通通的鸡把这事看在眼里",向同伴讥笑老鹰说,"现在我们看明白了,它飞得跟我们一样低。"这里即用此典故。以上二句,"斥鷃"、"昆鸡"喻指赫鲁晓夫集团,"大鸟"、"老鹰"则喻指我中国共产党人。
  〔君今二句〕与上两句合起来看,是说我们党正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机会主义者的攻击,值此多事之秋,罗荣桓您却不幸离开了人世,今后国家有疑难问题不易决断,让我和谁去商量呢?这是毛泽东在失去一位可以信赖的战友时的悲痛之辞,并非对其他人都不信任。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飞"、"违"、"题"、"非"、"谁"。按诗韵,"飞"、"违"、"非"三字属上平声"五微","题"字属上平声"八齐","谁"字属上平声"四支",本不在同一韵部。这里是从宽用韵,邻部通叶。
  【鉴赏】
  鉴赏这首诗,应该抓住颔联"大问题"这个诗眼。
  痛失挚友,哀思如潮;往事历历,忧患重重。毛泽东这首悼亡诗,包容着回顾历史、环视现实、展示未来的巨大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大问题"。
  首联回忆了在革命初创时期毛泽东和罗荣桓的交往,突出了罗荣桓的英勇善战和路线觉悟,颔联歌颂了罗在长征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解放锦州战役中表现的坚定原则性;颈联转入对现实的审视,肯定了罗荣桓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中和毛泽东的息息相通,既是对罗的赞扬,也是毛泽东的心况写照。尾联长歌当哭,忧心如焚,表明了罗的逝世,使国难难解,使作者痛失股肱;隐隐透露出毛泽东对未来的展望,不无忧虑,不无伤感。毛泽东是在重大的历史关头,失去了自己的强大臂膊;回顾起在过去的重大斗争中,罗曾经起过的重大作用;期待着在当前和今后重大的斗争漩涡里,有更多的战友支持作者的重大决策。全诗通篇围绕着"大问题"展开,在在从"大"处落墨。使人觉得,即使在传统的忧伤绵绵的悼亡诗创作中,毛泽东仍然表达了恢宏的题旨和博大的胸襟。
  作为悼念之作,少不了对逝者的歌功颂德。值得称道的是,毛泽东既入俗又脱俗,既表达了对逝者的痛惜怀念之情,又避免了廉价的溢美谀词,处处实事求是,事事关乎国是民生。难以企及的是,即使在悼亡之时,毛泽东仍笔挽狂潮,胸纳风云,直指党和国家的重大命运,直陈诗人忧国忧民的巨子情愫。因此,全诗就自然包容了巨大的历史容量、深沉的感情负载和高妙的艺术效果。
 
毛泽东感想大全写作大全网站目录投稿:秋夏